校服,何时摆脱“家长不愿买,学生不愿穿”尴尬
近日,一条关于校服的微信在朋友圈内转发着:“孩子们每周一至周五穿的那身校服,夏天不透气,冬天不保暖,材质属于化纤类,遇火比其他材质更易燃,易烧伤,长久穿,对孩子的皮肤是一种伤害。能不能给孩子们订制一套质量好的校服?哪怕是帆布、棉布类,最起码尽量做到冬暖夏凉吧……这条微信,很快被部分家长转起。对于这一关于校服的吐槽,家长观点也不一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穿什么样的校服无所谓,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冬季能穿得保暖一些,质地能更舒适一些。
校服看似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但却是孩子穿的时间最长的衣服,它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历史的缩影,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而近年来,中小学校服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学校有统一着装的硬性规定,另外一方面则长期处于“家长不愿买,学生不愿穿”的尴尬现状。笔者了解到,我市大部分学校都是一年两套服装,除了夏季,其余三季学生校服就成了“万能衣”。
提起校服,笔者还真是有很多话想说。作为穿着校服长大的“80后”,一件件校服伴随我走过了懵懂的青春期。记忆中的校服和现在学生穿的校服大体相同:肥肥大大的运动装,化纤质地,不分性别。说实话,那时我真不愿穿校服,抛开校服的质地,更多的原因是不喜欢穿和别人一样的统一服装,既体现不出个性,更别提美感了。那么,为什么校服经历了几个时代后,仍然存在,并保持着它固有的模样?我想这也是有原因的。学生穿校服首先有利于减少攀比,胜在够实用更便于学校安全管理。虽然曾经很羡慕韩国等国外学生拥有漂亮的校服,但是那样的校服也有一些家长担心,会显示第二性征,容易让学生把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就有媒体报道,曾经南京一所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因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
“样子不重要,但能不能改改质地?”笔者身边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她儿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这几天气温越来越低,校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她说学校一直强调让孩子穿校服,尤其是星期一升旗仪式和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要求必须都穿统一的服装。但是现在的春秋校服衣料很薄,孩子如果把校服当外套穿,被冻得瑟瑟发抖,没办法,只好里面穿上棉衣外面套上校服,像个“面包人”不说,化纤类的校服到了冬天还容易起静电。笔者也就此问题咨询过一位小学校长,她说,校服更新次数多了家长有意见,款式质量提高价格又涨,还是会有一些家长不接受,所以她们也很无奈。
令人欣喜地是,笔者在我市一所学校看到,有小学生身着冲锋衣款式的校服,有棉内胆,适合秋冬两季穿用,这种校服虽然造价比化纤类运动型校服略高,但却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而类似校服近期也在青岛地区出现。近期青岛冬装校服试点要求入选学生装中标企业推出了几十种冬装校服样式供学校选择。笔者觉得这样就很好,应该鼓励学校与定点企业在学生装款式上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学生装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人性化,使学生从内心更加喜欢穿校服,家长也会心甘情愿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