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1小学发10套校服 是否穿校服引争议
近日,有网友爆料,我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一共发了10套校服,图文吐槽衣料质量差。这条网络帖子,没过几日便被删掉了。但对于校服这个话题,许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有话要说。
记者通过街头采访、网络调查等多种途径,展开一场关于校服的辩论。
正方——
校服代表学生身份,应该要穿
正方认为,学生在校统一穿校服,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消除学生讲穿着、互相攀比的风气,将更多精力用于学习;对家长而言,省去为孩子挑选便装的麻烦。
董老师是临海一所初中的班主任,她很难想象,班上的学生穿便装来上课的情景。“初中学生正开始对服饰、装扮等产生兴趣,学校现在对于发型没有规定,就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发型,如果再不统一穿校服,课堂上五颜六色,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对教学来说是一种干扰,对学生学习也有不小的影响。”董老师认为,服装统一,干净利落,有利于增强教学纪律,也有利于学生理性思考。
温岭一所高中负责德育教学的王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去某所学校开教学调研会议,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穿着校服,跟穿便衣比起来,精神不一样。去听课,学生统一穿校服,氛围就很好。”
家长李先生则认为,学生穿校服,是时刻提醒学生身份,时刻留意言行举止,在校园加强自律,出了校园也要自律。林女士对学生穿校服也表示赞同,她说:“为孩子挑选衣服实在麻烦,我在单位上班,也恨不得能有工作服。”
反方——
学生应注重个性化教育
反方则认为,当下教育愈发重视素质教育,在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统一着装是一种倒退。
路桥家长陈女士是一位85后。她在学生时代就曾问老师,学生为什么一定要穿校服。老师的回答是“因为你是学生”。“我当时不服,反问为什么老师不穿制服。后来的一个星期,我没有穿校服,老师就把爸妈叫来,说这样影响不好。我只能穿回又松又大的校服,直到高中毕业。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个体的表现,无法追求个性,又何谈创新精神?我非常反对,统一服装或者文具用品之类的做法。”
椒江的张女士也不赞成学生统一穿校服,背统一的书包,用统一的玩具。她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中班,每一学年,幼儿园就会给每个孩子,按照性别配发一模一样的新书包。张女士没领,而是让孩子一直用自己的旧书包。
曾有朋友质疑张女士的做法,是在推导孩子搞特殊化,不过集体生活。张女士不认同。“事实上,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没必要每学年重新发新书包。我家小孩用的旧书包已经破了,我缝补后继续给他用,他也没有嫌弃,反而觉得能用就行。”
张女士认为,统一穿校服,也是同样的道理。“第一,幼儿园老师,包括绝大多数中小学校老师没有被要求穿统一的服装,用统一的包,为什么要孩子服装、学习用具统一呢?第二,每所学校都在追求形式教育特色,为什么大多数学校的校服都是千篇一律的运动装,既无美感,又无学校特色呢?”她认为,除非是特定场合,需要集体展现一所学校的形象,可以穿校服,平时根本没必要提此类要求。
“穿自己的衣服,不一定就会引起学生攀比。家长和学校在价值观上给予引导,让学生从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椒江家长金女士说。
思考——
校服应该是什么样的
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代表,就“喜欢穿校服还是自己的衣服”做了调查,归纳发现:
小学1-3年级学生大多选择“自己衣服”,理由是“自己的衣服好看”;4-6年级学生大多选择“自己衣服”,理由是“校服太难看”;初中学生一半选择“自己衣服”,理由是“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另一半选择“校服”,理由是“不用想穿什么,能更专心学习”;高中生以选择“校服”居多,理由是“穿校服习惯了,周末也可以穿自己的衣服”。
网名“名字叫花”说,在她的学生时代,校服没发的时候天天盼校服,刚发的时候把校服当成宝,生怕画上笔迹,再过些日子,就觉得无所谓了,最后阶段就刻意地在上面乱涂乱画,有情调或者有美术功底的同学就干脆在上面创作,毕业后校服成了班级纪念衫,功成身退。
据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服以“运动服”居多。对于这一类型的校服,学生和家长微词颇多。
有家长反映,校服布料轻薄,里子是一层网格纱布,有学生穿着不舒服剪掉了;部分学校校服裤脚系松紧带缝制,难看易松;到了天气冷的时候,容易产生静电,不保暖。
椒江家长于女士认为,孩子从小应该接受美的教育,特别是礼仪教育,强调个性,并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作为家长和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审美,在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服装。她认为,学生校服至少应有两套,一套为正装,以棉料为主,用显示庄重的藏青色、白色或红色设计,用于较庄重的场合;一套为运动服。校服代表着学校,在设计时可渗透校园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我希望我的孩子穿美的校服,松松垮垮的运动衫,看起来实在没有精神,男孩子穿正装,女孩子穿裙子,这才漂亮。有老师说家长意见不统一,其实很简单,让家长自己来选,每个环节都透明公开不就好了。”市民陈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