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71-018
校服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服新闻 >> 校服动态

我们与你一起来看校服的背后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1168  发布时间:2015-06-24 09:25:25

校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隐形的教育资源。然而,目前这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被一些人利用,形成校服腐败利益链。近期,海口市49名教育系统干部因违法违纪受到查处。近8成的涉案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均在学校校服采购和订制过程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回扣、好处费。


前段时间,媒体曝料东莞外国语学校12种不同季节校服共18件的2180元引发“穿不起”热议。今天再曝海口一些学校领导把本是衬托少男少女的曲线美,展示学生的青春与活力的小小的校服采购,当成了一块诱人的“唐僧肉”,形成了一条由生产商、供应商、教育部门、学校及老师共同组成的利益输送链。不仅给学生家长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也成为了滋生教育领域贪腐问题的“温床”。


在自由市场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校服定制购买引发这么大的质疑,其来有自,因校服查处校服腐败案件也不再少数。事实上,统一购买校服早在2006年就没有硬性规定,是在经济允许与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购买校服。事实上,有几个家长不愿意买校服?只要号令一出,学生家长纵然不满,也只能默默接受,莫敢不从,谁愿意孩子在穿校服上“独秀一枝”?


定制校服有猫腻,购买校服藏玄机。在查处的校服腐败案件上,一些地方的生产厂家和供应商在利益链上真会操“剪刀”,校长分配多少?总务处主任、班主任提成多少?不是“论功行赏”就是“论资排辈”的按照比例吃回扣、得好处费。试想,通过层层按比例“提成”,无论是定制,还是统一购买,校服不贵行吗?校服质量上靠什么保证?


校服背后究竟有多少猫腻,购买校服藏有多少玄机,价格藏有多少水分,生产商和当地教育局及学校到底是何种关系,这就需要需要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自证清白,不但要公开校服招标采购程序与招标价格,还要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既要认真核算校服生产成本,确定校服的性价比,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话语权,而不是等到发了校服再“先斩后奏”。同时对负有监管职责的教育部门做出严格的细化规定,多部门联动监管,畅通社会投诉和意见反馈机制,切断校服采购可能产生的灰色利益链。